新闻动态Position

你的位置:开云体育平台国际米兰赞助商 > 新闻动态 > 人均身高不超过2米,为何高铁站要修60米高?面子工程又一体现?

人均身高不超过2米,为何高铁站要修60米高?面子工程又一体现?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6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52

上周末,我和朋友小王一起坐高铁去外地出差。刚进站的时候,小王抬头看着高耸的候车大厅,忽然说了句:你有没有想过,我们人均身高还不到2米,为啥这高铁站要建这么高?60多米啊,真是浪费钱的面子工程。

这话让我愣了一下。确实,很多城市的高铁站大厅都修得特别高大宏伟,动辄几十米的层高,远远超出了人类活动的必要高度。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真如小王所说,只是为了面子?带着这个疑问,我回来后做了些研究,发现高铁站的建设高度背后,其实有很多我们平时没注意到的专业考量。

高铁站作为现代交通枢纽,早已不是简单的候车室加站台的组合。从数据上看,截至2025年,我国已建成高铁站800多座,其中特大型站60余座。这些特大型站普遍采用了高大的空间设计,如北京南站中心候车厅高32米,上海虹桥站高45米,广州南站高58米,郑州东站达到60米。那么,这些看似过高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用?

从技术角度看,高铁站的高度首先考虑的是客流量。根据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的流量模型分析,特大型高铁站日均客流量可达30万人次以上,高峰期甚至超过50万人次。以郑州东站为例,2024年春运期间单日客流量突破了62万人次。这么多人同时在站内活动,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来分散。

展开剩余86%

建筑学上有个基本概念叫空间容积率,简单说就是空间体积与人均占用面积的比例。研究表明,在拥挤环境中,垂直空间对人的心理舒适度影响显著。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的《公共建筑人流密度与空间舒适度研究》指出,当人均水平面积相同时,空间高度每增加1米,人的拥挤感降低约5%。

高大的空间还有助于通风和空气流通。大型高铁站内人员密集,二氧化碳浓度容易升高。根据物理学原理,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,空间越高,空气对流效果越好。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学院的测试数据显示,在不开启空调的情况下,30米高的候车厅比10米高的候车厅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低约20%。

我们现在看到的高铁站,其实是建筑师们综合考虑了很多专业因素后的结果。高铁站的设计不仅仅是美观的问题,更是功能和体验的平衡。

高铁站高度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声学效果。铁路站是典型的嘈杂环境,高铁进站、广播通知、人群交谈,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。声学专家发现,高大的空间有助于降低混响时间,减少噪声干扰。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测试,50米以上高度的候车大厅,其广播通知的清晰度比20米高度的大厅高出约15%。这对于确保旅客能清楚听到进出站信息至关重要。

高铁站的三维空间规划也是高度的重要考虑因素。以上海虹桥站为例,它采用了上进下出、立体换乘的设计理念。站内设有地下两层、地上三层,总高度达45米。这种分层设计能有效分离到达和出发的客流,减少交叉干扰,提高通行效率。

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自然采光。高铁站通常面积巨大,如果全部依靠人工照明,不仅能耗巨大,而且体验感差。通过增加建筑高度,设计师能够引入更多天窗和高侧窗,利用自然光照亮室内空间。以广州南站为例,其玻璃屋顶面积达4.5万平方米,白天可节约电力约40%。自然采光还有利于旅客的生理节律和心理健康,减少旅途疲劳感。

从结构安全性来看,高铁站的高大空间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。为了避免使用大量柱子影响客流通行,建筑师们不得不采用大跨度结构。这些结构需要足够的高度来布置桁架和支撑系统。北京南站的中心大厅跨度达到88米,没有一根柱子,这种无柱大厅设计为旅客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便捷的通行条件。

高铁站还需要考虑极端情况下的应急疏散。高大空间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,可以有效延缓烟气下沉的时间,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时间。根据消防工程学的模拟计算,60米高的空间比30米高的空间在火灾情况下可多争取约10分钟的安全疏散时间。考虑到高铁站内可能同时有数万人,这10分钟可能意味着生命安全的重大差异。

高铁站的高度还关系到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。作为城市地标和交通枢纽,高铁站的形象代表着城市的门面。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城市学研究表明,地标性建筑能有效提升区域商业价值,促进周边地区开发。以西安北站为例,站前广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房地产价值在站点建成后5年内平均上涨了65%。

不过,我也得承认,确实有些高铁站的设计存在过度追求形象而忽视功能的问题。有些三四线城市的高铁站明显超出了实际客流量的需求,造成了资源浪费。据统计,全国有约15%的高铁站日均客流量不足5000人次,但建筑规模与省会城市高铁站相当。这种现象确实值得反思。

高铁站的运营成本也与高度密切相关。高大空间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,尤其是空调和照明系统。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数据,每增加10米的空间高度,夏季制冷能耗平均增加约12%。如何在保证功能和体验的同时,降低能源消耗,是当前高铁站设计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
我国的高铁建设起步较晚,但发展迅速。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,也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。日本的高铁站以功能性和紧凑型设计著称,而欧洲的高铁站则强调历史风貌与现代技术的融合。我国高铁站设计正在从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效率和体验转变。

从人文角度看,高铁站的高大空间也承载着文化表达和艺术呈现的功能。许多高铁站通过建筑形式、室内装饰、艺术品等元素,展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。这种文化表达需要足够的空间尺度来衬托和烘托。成都东站的竹编屋顶、西安北站的唐风元素,都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建筑师们在设计高铁站时,还考虑了建筑的生命周期。铁路枢纽一旦建成,至少要使用50-100年。随着未来客流量的增加和交通方式的变革,预留足够的空间显得尤为重要。以北京南站为例,其设计容量为日均25万人次,但预留了扩容至40万人次的可能性。这种前瞻性设计需要足够的空间尺度作为支撑。

高铁站的建设也在不断汲取以往经验教训。早期一些高铁站存在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,如楼梯过多、步行距离过长等。新建的高铁站越来越注重人性化设计,如地面材料的防滑性能、标识系统的直观性、无障碍设施的完善度等。这些细节的优化也需要在整体空间框架内进行合理布局。

从材料科技角度看,高铁站的高大空间也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。大跨度钢结构、轻质高强混凝土、特种玻璃等新材料的应用,既保证了结构安全,又减轻了建筑自重,降低了能源消耗。这些技术创新也推动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。

我和朋友讨论这些发现后,他也改变了看法:原来高铁站的高度不只是为了好看,背后有这么多考虑啊!不过我还是觉得,有些地方的高铁站确实有点过度设计。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,任何设计都应该在合理性和经济性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高铁站的设计不仅关乎当下,也面向未来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,高铁站作为城市门户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。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,创造舒适、高效、可持续的公共空间,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。

讨论高铁站的高度问题,其实是在讨论公共建筑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。公共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组合,更是人们生活、交流、体验的场所。好的设计应该立足于人的需求,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感或者震撼效果。

我们也应该看到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,高铁站的设计正在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。从早期的盲目追求规模,到现在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平衡,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建筑业的成长与进步。

作为普通市民,我们或许无法参与高铁站的设计决策,但可以通过了解背后的专业知识,形成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。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面子工程来评价这些公共建筑,而是应该从多角度思考其价值和意义。

高铁站的建设也应该更加注重地方特色和差异化,避免千站一面的同质化现象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,高铁站作为城市的重要地标,应该能够反映这种独特性,让旅客一走进站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特色魅力。

未来的高铁站建设还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,通过绿色建筑技术、智能化系统、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手段,降低能源消耗,减少碳排放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。

高铁站的高度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涉及建筑学、城市规划、交通工程、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。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,我们可以对公共建设有更全面的认识,避免简单化、片面化的判断。

下次再路过那些高耸的高铁站大厅,我不会只看到浪费,而是会想到那些为了旅客舒适度、安全性和未来发展可能性而精心设计的细节。好的设计是看不见的,它融入了我们的日常体验中,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、舒适和安全。

大家平时坐高铁时,有没有注意过车站的建筑设计?你认为高铁站的高度是否合理?还有哪些公共建筑的设计让你印象深刻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体验!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下一篇:没有了
TOP